1872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就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非政府科技奖项诺尔曼奖,英国皇家学会则在更早的1731年和1800年就设立了科普利奖和朗福德奖,它们也是世界科技奖励史上最早的社会力量科技奖之一。
荣获中华慈善奖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大莲花荣誉勋章。樊锦诗 樊锦诗,女,汉族,中共党员,1938年7月出生,浙江杭州人,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。

她1998年到广东佛山打工,自强不息,踏实苦干,在农民工群体中脱颖而出,成长为企业一线管理人员。荣获全国优秀县(市)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。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称号,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。他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。倪润峰 倪润峰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44年2月出生,山东荣成人,原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局主席,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,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他在逆境中潜心学习,忘我钻研,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。1979年,在他的带动下,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幕,个体经营户发展壮大到3400余户,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创业群体。他给出几点理由:第一,研究主体不能只有航天器,要放在整个空间,眼界要放宽。
不让我继续工作,我就开始学习。杨先生就问我:你究竟有没有问题?我说我当然没有问题。502所研究生、博士生等青年人才也通过这些项目成长起来。杨先生那时叮嘱了我几件事:第一是坚定不移地继续研究智能自主控制,和领导要慢慢沟通好。
我们在那一年递交了空间智能自主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报告。杨先生、屠先生和我还有一个约定,就是聚在一起时,只谈学术问题,其他人事关系、干部任命都不谈。

听了课以后,我了解了当时在自适应控制这个领域,国际前沿的研究是什么。审查室中的人生转折 文革时期我们的工作都被中断,每天就待在隔离审查室。这是我跟杨先生学到的,如何在逆境中自处。有人叫,我们就出去接受审查。
最开始是自然基金委在1986年的时候,给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批了1万元经费。1980年,当时的系统所邀请外国专家来北京讲课交流,专门讲自适应控制这一块,但是两三天的课要收30块钱的报名费。而且,由于我们当时的研究太超前了,为项目争取经费也很不容易。现在看来,杨先生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得很远。
但杨先生说,搞自动控制,就是要做这种人。他一见到我,就开始谈工作的事情。

杨先生说:没有问题,你就该干吗干吗去。这实际上就是我后来的工作之路。
但由于一些原因,报告一直未得到认可,有人提出申请名字要改一下。他和我说:成为院士以后,找你的人多了,事情也多了,你要考虑清楚。光看眼皮底下的,不是好科学家。这也成了我们之间最后一次谈话。1968年所里进行调整,我就成了航天502所(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)的一名工作人员。作者:吴宏鑫 来源: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18/12/5 9:08:13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吴宏鑫:光看眼皮底下的,不是好科学家 ■吴宏鑫 讲述人:吴宏鑫(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,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) 被讲述人:杨嘉墀(著名航天科技专家、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、我国自动检测学奠基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,863计划提出人之一) 1965年大学毕业后,我被分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。
当时所里每星期一次的博士生导师组学术讨论,所长和副所长都必须参加,这是很了不起的。他跟我说,你不要急,这个钱我替你交。
第三是抓紧培养年轻科研人才,让学生尽早投入工作 他当年叮嘱的这些事,我们还在做,也做出了一些成绩。你要想好了,若要干,至少要准备坐十年冷板凳。
从那以后,我也不吵了。除了要求我有坐冷板凳准备,杨先生还希望我成为既能搞理论,又会搞工程的科研工作者。
到2004年重点实验室申请获批,15年里申请报告一共递交了11次,中间的阶段非常熬人。有一天,我又开始发牢骚。这对我之后的科研方向影响很深。那时候,他是航天502所的副所长,我是所里一般工作人员。
杨先生则建议我不要再回去,让我转到航天器自适应控制这一块。学英语、日语,学现代控制理论、计算机控制这些专业课,这些都是当时大学里没学过的东西。
我问杨先生,这个东西现在有用吗?他和我说:现在没有,但未来一定会有用。这样一来就有个坏处两头不是人:搞理论的认为我是搞工程的,搞工程的觉得我是研究理论的。
(本报见习记者任芳言整理) 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8-12-05 第4版 综合)。不给你平反,你就什么都不干?十年以后,给你平反又怎样?你这十年都耽误了。
为了不让别人发现,他把手稿放在抽屉里。本来我和杨先生两人互不相识,因为关在一个屋子,我们就成了朋友,那也是我这一生的转折点。他就坐在我前面,看书、写东西,我们两个人各做各的。每次听完课回来,我都要去给杨先生汇报。
第二是发展重点实验室,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。他同时指出,中国发展智能自主控制技术有其必要性。
他曾经说过:你搞研究的,要看到20年之后。什么是智能自主控制?杨先生曾在《中国空间计划中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》一文里给出了解释:在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期达到自主或半自主运行,使系统在全回路中完全或部分没有人参与下运行。
我在他骨伤基本痊愈、准备要出院的时候去看望。围绕这一目标,还制订了三个阶段的研究计划。